酷夏谨防“热射病”
近来高温天气再度袭来,每年因高温造成的意外屡见不鲜,一旦出现中暑,轻则身体不适,重则危及生命。为保护公众健康,针对我国夏季热射病引发的健康问题,提出人群健康风险干预措施和建议,应积极进行宣教,指导公众进行科学防护,从而提高群众对热射病的认知水平,预防和降低高温对人群的健康危害。
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极严重的情况,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中暑极严重的类型,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大家要做到思想重视,行动落实,措施到位。其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避免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
减少和避免中暑发生的危险因素、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 避免脱水的发生,从而减少热射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一般人群防护措施建议
(1)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室内温度较高时,可以使用降温设备降低环境温度;夜间和清晨时段可通过开窗通风降低温度。室内湿度不适宜时,可以使用除湿或加湿设备调节室内湿度。
(2)在阴凉处活动,减少太阳直射。关闭朝阳的窗户或使用遮阳帘、窗帘等遮挡阳光直射。外出穿轻便、宽松、浅色的衣服,并使用防晒用品。
(3)减少室内电器设备的使用。关掉不必要的灯和易产热的电器设备;防范因用电量过高,导致电线过载而引发的火灾。
(4)减少外出。尽量避免室外体力活动和户外运动;若需外出活动,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外出。
(5)减少体力消耗。高温天气如需外出,应减少剧烈活动并注意及时休息,避免过度的体力消耗。准备防暑降温药品。将防暑降温药品妥善储存,身体不适时服用(以药品说明为准)。
(6)注意调节饮食。及时饮水,准备防暑降温饮品,适量冷饮,避免饮用含酒精、咖啡因以及大量糖分的饮品;少食多餐,饮食要清淡易消化。
(7)关注体温变化。及时测量体温,体温异常时可使用冷水、冰块、冰袋、冰毛巾等降温用品,对皮肤、衣服或颈后进行物理降温,条件允许时沐浴、冲凉。
户外作业人员
防护措施建议
(1)强度作业活动中,应每15至20分钟喝1杯水(200mL~300mL);应在口渴前喝水,以保持身体水分。及时摄入含盐和矿物质的餐食和饮品,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
(2)宜穿着反光衣服和放置冰袋的冷却背心等;及时更换被汗水浸湿的衣物。
(3)尽可能将高温暴露较多的工作安排到中较凉爽的时间;户外作业人员应定时休息,休息应在阴凉处或有降温设备的场所进行;可在高温时段采取轮班制度,尽可能增加作业人员休息时间与频率。
(4)预防职业性中暑,减轻劳动强度,放慢劳动速度,若出现中暑先兆症状时,应立即移至阴凉处休息,适量喝水降温;病情严重应即刻就医或呼叫救护车。
(5)户外作业人员在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宜定期进行常规职业健康检查和应急职业健康检查,严禁患有慢性肾病、未控制的高血压、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未控制的糖尿病、全身瘀痕面积≥20%、癫痛等人员从事高温作业。
聊城海吉亚医院
温馨提示
“热射病的常见症状有体温迅速升高、头痛、恶心、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肌肉痉挛或无力等。患者核心体温多在40摄氏度以上,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如果发生热射病,降温是急救的关键,同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求援。”聊城海吉亚医院急诊科主任马恩惠说。
来源:热射病急诊诊断专家共识(2021版)